暂著南冠不到头,却随北雁与归休。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颔联变体(含关键词句):

暂著南冠不到头,却随北雁与归休。(注:此句为根据关键词创意性融入,非原诗内容,但保持与原诗意蕴相符)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原诗译文,关键词句以变体形式融入意境)

自从在洛城分别后,我们已相隔四千里之遥;胡人的骑兵长驱直入,已经肆虐了五六年的时光,草木在剑外之地逐渐凋零,而我因战乱阻隔,只能在江边老去,在清冷的夜晚,我思念家乡,独自在月光下徘徊;白天,我因怀念弟弟,望着云朵而沉睡,听说河阳最近取得了胜利,司徒大人正急于攻破幽燕之地,我多么希望能早日结束战乱,像那北归的大雁一样,带着对和平的渴望,回到久违的家乡,虽然身为俘虏的日子似乎永无尽头,但心中仍怀有希望,期盼着随雁而归的那一刻。

释义

暂著南冠不到头:借指南方被俘的士人(南冠),形容自己或他人因战乱而被俘或流离失所,生活无以为继的状态,但内心仍抱有希望,期待解脱。

却随北雁与归休: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像北归的大雁一样,结束漂泊,回归安宁的生活。

赏析

杜甫的《恨别》一诗,深刻反映了唐朝中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人通过个人经历与感受,展现了战乱时期人们的无奈与渴望,颔联变体“暂著南冠不到头,却随北雁与归休”不仅融入了原诗的意境,还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结束的迫切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恨别》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时值安史之乱结束前夕,杜甫经历了长期的战乱流离,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深感忧虑,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愤慨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他也对唐朝军队在平叛战争中的胜利表示了欣慰和期待,希望早日结束战乱,恢复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