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闲居
唐·栖蟾
不羡白衣作三公,不爱白日升青天。
道在或为帝者师,时来出作儒生仙。
烧药觅得彭祖术,种桃自成王母园。
蓬山不是无归路,一入尘中自有缘。
作者简介
栖蟾,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栖蟾的诗风清逸脱俗,多抒发隐逸闲适之情,以及对道家思想的向往,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虽不算显赫,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后世所传颂。
译文
我不羡慕那些穿着白衣(古代平民服饰)却能位列三公(古代最高官职)的人,也不渴望像白日飞升般骤然升至青天之上,我所追求的,是道家的真谛,或许能成为帝王的老师,时运到来时,也能成为超凡脱俗的儒生仙人,我研习炼丹之术,希望能掌握彭祖的长寿之法,亲手种植桃树,营造出一片如王母娘娘蟠桃园般的仙境,蓬莱仙境并非没有回归之路,只是我一旦踏入尘世,便与这红尘有了不解之缘。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栖蟾对世俗功名的不屑一顾,以及对道家隐逸生活的向往,他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超脱与自由,而非物质上的富贵与权势,诗中通过对比“白衣作三公”与“白日升青天”的世俗追求,凸显了诗人自己超脱物欲、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
赏析
栖蟾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道家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功名的淡泊,诗中“不羡白衣作三公,不爱白日升青天”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摒弃,展现了他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而“道在或为帝者师,时来出作儒生仙”则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尊崇和追求,以及他对于成为帝王之师或儒生仙人的向往,后两句则通过描绘炼丹求寿、种桃成园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道家仙境的憧憬和追求,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清新脱俗,充满了浓厚的道家色彩。
创作背景
栖蟾生活在唐代晚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栖蟾对世俗社会产生了深深的厌倦和失望,转而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脱,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哲学体系和精神追求,成为了栖蟾寻求精神寄托的重要源泉,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表达了栖蟾对道家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功名的淡泊,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晚期士人阶层对于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于精神自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