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的释义

风云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六和塔夜月

宋·苏轼

江头落日照平沙,

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

见人惊起入芦花。

闻道潮头一丈高,

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阑干,

曾与苏公看落潮。

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飞处是杭州。

湖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与余同是识翁人,

惟有西湖波底月。

明月本无心,

行人自回首。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政治家,治水名人。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译文

与我同样认识这位老翁的人,只有西湖水底的月亮了,月亮本无心,但行走江湖的人却忍不住频频回首。

释义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与感慨,诗人感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曾经与自己相识相知的人已经不在,只有西湖水底的月亮还见证着那段过往,月亮作为自然界的景物,本无心记忆,但诗人却将其人格化,赋予其见证者的角色,以此表达自己对往事的深深怀念。

赏析

这句诗是苏轼在杭州西湖游览时所作,情感深沉,意境悠远,诗人通过“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和对往事的追忆,西湖作为杭州的标志性景观,不仅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更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载体,诗人将西湖水底的月亮作为自己与故人共同记忆的见证者,既体现了诗人对西湖的深厚情感,又巧妙地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创作背景

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曾多次游览西湖,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六和塔夜月》就是其中之一,六和塔位于杭州西湖之南,是北宋时期为镇江潮而建的一座佛塔,诗人在游览六和塔时,触景生情,想起了曾经与自己相识相知的故人,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厚谊的诗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