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淮入洛地多尘,举扇西风欲污人。的释义

春秋13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浣溪沙·过淮水

宋·苏轼

过淮入洛地多尘,举扇西风欲污人。

病躯只合归田里,乞与人间作散人。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译文

渡过淮河进入洛阳地区,尘土飞扬,西风强劲,举起扇子仿佛都能感受到尘土想要沾染人身,我这病弱的身躯只适合回归田园生活,还是向朝廷请求让我做一个闲散的人吧。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述渡过淮河进入洛阳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首句“过淮入洛地多尘”描绘了进入洛阳后的尘土飞扬,暗示了官场的纷扰和复杂;次句“举扇西风欲污人”则通过西风和扇子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纷扰和复杂对个人的侵扰,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作者想要回归田园、远离官场纷扰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词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词中“地多尘”和“欲污人”的描写,不仅描绘了进入洛阳后的景象,也隐喻了官场的污浊和复杂,而“病躯只合归田里,乞与人间作散人”则直接表达了作者想要回归田园、远离官场纷扰的愿望,体现了作者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在这首词中,他通过描绘渡过淮河进入洛阳后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既是他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和无奈,也是他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和追求,在这种背景下,这首词不仅具有深刻的个人情感色彩,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现实和文人士大夫的普遍心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