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土门山
唐·李颀
千峰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伊洛东流绕郡北,太行西来峙城隅。
寒天日暮远岫紫,落叶满径秋声孤。
行人驱马望北去,山势川形阔复殊。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颀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3年\~756年),他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诗风雄浑奔放,意境深远,尤其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以及描绘自然山水,抒发个人情怀,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千座山峰向右卷曲,如同矗立的牙帐一般,崩塌的悬崖如同刀凿般断开了土门,伊洛二水向东流淌,环绕着郡城的北面,太行山从西面耸立,与城墙的一角相对峙,寒冷的天空中日暮时分,远处的山峦呈现出紫色,落叶铺满小径,秋声显得格外孤寂,行人驱马向北望去,只见山势和川形都显得宽广而奇异。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土门山的壮丽景色,通过“千峰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等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山势的险峻和雄伟,诗人还通过描绘伊洛二水和太行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秋日的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土门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山水的壮丽和秋天的宁静,首联“千峰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山势的险峻和雄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描绘伊洛二水、太行山和秋日的景色,进一步渲染了土门山的壮丽和宁静,尾联则以行人的视角,将读者的视线引向远方,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开阔。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生动、形象,诗人还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使诗歌具有深厚的内涵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歌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游历土门山时所作,土门山作为一处自然美景,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创作,李颀在游览土门山时,被其壮丽的景色所震撼,于是挥毫泼墨,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