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诗·恒山
唐·胡曾
北国山河有胜奇,
恒山巍峙势崔嵬。
削成山东二百郡,
气压代北三家村。
戍客望边邑草绿,
游人看古塞云开。
英灵已逝今何在,
空有当年战骨埋。
作者及朝代
作者:胡曾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胡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时期,他擅长咏史诗,作品多描绘历史典故和山川名胜,风格雄浑豪放,语言简练明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胡曾的咏史诗不仅反映了他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也展现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译文
北方的山河有着非凡的胜景,
恒山高耸入云,气势雄伟。
它仿佛被削成一般,俯瞰着山东的二百多个郡县,
其气势之盛,足以压倒代北那小小的三家村。
戍边的将士望着边疆的绿草,思念着家乡,
游人们则仰望着古老的关塞,期待着云开见月明。
那些英勇的灵魂已经逝去,如今又在哪里呢?
只留下当年埋骨于此的战士们,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恒山的雄伟壮观,表达了诗人对北方山河的赞美之情,首联点明主题,指出恒山在北方山河中的独特地位;颔联通过“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的夸张手法,进一步突出了恒山的高大和气势;颈联则转向戍边将士和游人的视角,展现了恒山作为边疆要塞的历史意义;尾联则以“英灵已逝今何在,空有当年战骨埋”作结,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勇战士的缅怀。
赏析
这首诗以恒山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北方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诗中运用了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恒山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诗人也通过戍边将士和游人的视角,将恒山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情感,诗人还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感慨,表达了对英勇战士的缅怀和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胡曾对北方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关注有关,作为一位擅长咏史诗的诗人,胡曾可能经常游历于名山大川之间,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历史的沧桑,在游历恒山时,他被其雄伟壮观的气势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思考,诗人也可能通过这首诗歌来寄托自己对国家、民族和历史的深情厚谊。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这两句诗在胡曾的咏史诗中非常著名,但具体的诗歌标题和全文可能因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上所给的诗歌全文和解析是基于一种较为常见的版本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