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太行

唐·李隆基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挟山超海意气豪,荡涤乾坤日月昏。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隆基,即唐玄宗,唐朝第八位皇帝,也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他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朝代:唐朝

作者简介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在位前期,他注意拨乱反正,任用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译文

太行山从西方奔腾而来,如同万马屯聚,其气势之雄伟,足以与东岳泰山争雄斗胜,它挟带着山峦,跨越海洋,展现出豪迈的气概,仿佛能荡涤乾坤,使日月都为之昏暗。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太行山的描绘,展现了其雄伟壮观的气势,首句“太行西来万马屯”用万马屯聚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太行山从西方奔腾而来的壮观景象,次句“势与岱岳争雄尊”则进一步强调了太行山的雄伟,将其与东岳泰山相提并论,表达了作者对太行山的赞美之情,后两句则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太行山挟山超海、荡涤乾坤的豪迈气概。

赏析

这首诗以太行山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太行山的雄伟壮观和豪迈气概,诗人以万马屯聚来形容太行山的壮观景象,既形象又生动,使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目睹太行山的雄伟身姿,诗人还将太行山与东岳泰山相提并论,进一步强调了太行山的雄伟和地位,后两句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将太行山的豪迈气概推向了极致,使读者在感受到太行山的雄伟壮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玄宗李隆基的游历经历有关,作为唐朝的皇帝,李隆基在位期间曾多次游历各地,欣赏自然风光,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太行山作为中国北方的一座著名山脉,其雄伟壮观的气势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无疑给李隆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这首诗中以太行山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唐玄宗李隆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作为一位皇帝的豪迈气概和博大胸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