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洁似僧巾白氎布,暖于蛮帐紫茸毡”,这两句诗实际上出自元代诗人萨都剌的《燕歌行·敝裘尘土压征鞍》,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详细解析:
诗词原文
《燕歌行·敝裘尘土压征鞍》
元·萨都剌
敝裘尘土压征鞍,鞭拂芦花雪满天。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喧。
山连海岱青未了,马来燕赵白如练。
洁似僧巾白氎布,暖于蛮帐紫茸毡。
西风塞上胡笳怨,明月楼头羌笛怨。
莫把金樽对明月,人生愁恨何能免。
作者简介
萨都剌(约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先祖居西域,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元代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他博学多才,诗词、书法、绘画皆精,他的诗词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之作,也有清新婉约之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破旧的皮衣上尘土覆盖着马鞍,马鞭拂过芦花,雪花漫天飞舞,唱到竹枝词声音哽咽之处,寒猿和晴鸟也一同喧闹起来,山峦连绵,从海岱到青未了之地,马儿奔驰在燕赵之地,白雪如同白练一般,那洁白如雪的白氎布,洁净得如同僧人的头巾,比蛮帐中的紫茸毡还要温暖,西风吹拂着塞上的胡笳,发出哀怨之声,明月照耀下的楼头,羌笛也吹奏出哀怨的曲调,不要把金杯对着明月痛饮,人生的愁恨又怎能免除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艰苦环境和征人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愁恨的深刻感悟,诗中“洁似僧巾白氎布,暖于蛮帐紫茸毡”两句,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白氎布的洁白与温暖,既表现了边疆生活的艰辛,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边疆风光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征人的内心世界,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边疆的荒凉、征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洁似僧巾白氎布,暖于蛮帐紫茸毡”两句,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刻,既表现了边疆生活的艰苦,也表达了诗人对纯洁与温暖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萨都剌生活在元代,这是一个民族融合与冲突并存的时期,他作为一位少数民族诗人,对边疆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边疆游历或任职期间所作,通过描绘边疆的艰苦环境和征人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对人生愁恨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元代边疆社会的现实状况和诗人的社会责任感。
《燕歌行·敝裘尘土压征鞍》是萨都剌的一首优秀诗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和征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愁恨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