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前绿浸裙,碧澜堂上看衔舻。出自哪首诗?

小星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碧澜堂

宋·范仲淹

天目山前绿浸裙,碧澜堂上看衔舻。

帆开风转疾,江阔浪花疏。

云树低千顷,烟芜没几墟。

行当凭胜览,一寄病中躯。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生于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墉之家,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因而也改姓朱,名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直进谏,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职,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在天目山前,翠绿的色彩仿佛浸染了我的衣裙,我站在碧澜堂上,眺望着江面上船只首尾相接、连绵不绝的景象,船帆张开,借着风力快速前行,江面宽阔,浪花显得稀疏,远处的云树低矮,仿佛覆盖了千顷之地,烟雾弥漫,掩映着几处村落,我应当趁着这胜景游览一番,让病中的身体得到一丝慰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碧澜堂上所见到的壮丽景色,以及他因病而起的淡淡忧愁,首联以“绿浸裙”形容山色之浓绿,次联写江面船只的繁忙景象,三联进一步描绘江边的自然景色,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因病而渴望借景抒怀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展现了作者范仲淹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诗中“绿浸裙”三字,生动地描绘了天目山的绿意盎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而“看衔舻”则展现了江面上船只的繁忙,反映了当时水上交通的发达,三联的“云树低千顷,烟芜没几墟”则通过远景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江边的宁静与祥和,尾联则点明了作者因病而渴望借景抒怀的心情,体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范仲淹在任地方官期间所作,当时,他因病缠身,心情抑郁,于是借游览碧澜堂之机,写下这首诗以抒发内心的情感,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豁达,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在范仲淹的笔下,自然景色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物象,更是他内心情感的寄托和抒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