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玑珥,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复羡二子逢贞观,若今逢圣世兮乘云御风奔。
所惜二子遇不遇,空留寒殿赋诗文。
我今有子不得力,向渠述作奔精魂。
走到溪边忽自笑,拄杖穿云觅有声。
岂知这是清凉水,一歃能除瘴与昏。
僧言古有煎茶水,煎茶不如生嚼茶。
嚼茶不如饮茶,啜过始知真意味。
寄君一瓯梦露香,芹泥和雨滴新芳。
清泉蔌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
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
到日春芽谁敢尝,先须携向石家看。
故人寄茶苦不早,便合清明火前到。
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抽芽。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花。
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
三椽茅屋不嫌低,数亩荒园不恨窄。
倩僧掘井开新泉,试与茶神来奠爵。
仍携煎茶炉,就来试新泉。
蟹眼已煮鼎未沸,蟹眼汤声转秋荻。
初看色似玉,再饮香胜兰。
倩君西去一千里,归来未及槐花黄。
看君马首东日渐,老夫乘兴欲东游。
作者及朝代
作者:卢仝,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卢仝,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是唐代著名的“茶痴”,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的诗风奇特,想象丰富,尤其擅长描写茶事,其《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古,被后人誉为“茶诗”的典范。
译文
(仅针对“清泉蔌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两句)
清泉潺潺,茶水入口先流过牙齿,仿佛有清脆的声音;茶香袅袅,如香雾般弥漫,仿佛要喷洒到人的脸上。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品茶时的美妙感受,清泉象征茶水清澈,流齿形容茶水入口的清凉感觉;香雾则形容茶香四溢,如同薄雾般笼罩四周,欲噀人则形象地表达了茶香扑鼻而来的感觉。
赏析
这两句诗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精彩片段,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品茶时的美妙感受,清泉流齿,形象地描绘了茶水入口的清凉与甘冽;香雾欲噀人,则生动地表现了茶香的浓郁与弥漫,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茶的味道和香气,更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品茶时的愉悦心情和闲适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卢仝为感谢友人孟谏议寄来新茶而作的一首长诗,诗中详细描述了收到新茶后的喜悦心情,以及品茶时的美妙感受,卢仝一生爱茶成癖,对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茶的热爱和赞美,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唐代茶文化的繁荣和品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创作背景上,这首诗反映了唐代士人阶层对茶文化的热爱和推崇,也体现了卢仝作为茶痴的独特个性和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