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下风雷常有信,时来草木岂知仁。的解释

小星14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盛化

唐·贯休

令下风雷常有信,时来草木岂知仁。

江山不恨归期晚,鱼鸟何嫌去就频。

自笑无成今老大,可堪多难故时人。

终期一醉白云外,月满松风径路深。

作者简介

贯休,唐代晚期著名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人,七岁出家,一生游历四方,广交名士,诗名远播,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常寓哲理于其中,且擅长书法,尤工草书,有“姜体”之称,贯休一生历经战乱,对民生疾苦有深刻体会,其作品中常流露出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译文

政令一出,如同风雷般迅速而有信,时运到来,草木生长又怎会知晓这是仁政的恩泽?江山不会怨恨归期太晚,鱼鸟又何必在意来去频繁?我自嘲至今一事无成已至老年,又怎能忍受目睹这多灾多难的时局,面对那些故旧之人?最终期望能在白云之外一醉方休,在那月满松风的深径中寻得心灵的归宿。

释义

首联“令下风雷常有信,时来草木岂知仁”以自然现象比喻政令的迅速执行与仁政的普遍影响,暗示了好的政策能够迅速带来变化,而草木无知,无法感知人类的仁德,但它们的生长正是仁政效果的体现,颔联“江山不恨归期晚,鱼鸟何嫌去就频”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宽容态度,也隐含了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颈联“自笑无成今老大,可堪多难故时人”是诗人自我嘲讽与对时局的忧虑,尾联“终期一醉白云外,月满松风径路深”则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寻求心灵宁静生活的向往。

赏析

此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将政治理想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诗中“令下风雷”与“时来草木”的对比,既体现了政令的威严与效率,又隐含了对自然法则与人类社会的深刻洞察,诗人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尾联的“终期一醉白云外,月满松风径路深”更是将诗人的理想境界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他对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

创作背景

贯休生活在唐代晚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时代,诗人一生游历四方,见证了无数的人间悲欢离合,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既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也流露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忧虑,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人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追求,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境界与高超的艺术造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