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共怪河南门下客,不应万里向长沙。”一句虽非直接出自此诗,但意境相近,可视为对诗中情感的引申或后人对此诗的感慨总结。)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距离京城八千里的潮州去。
本来为皇上清除危害国家的事,哪能顾惜我年迈衰老的身体,但惜命之心也终有所顾。
回望秦岭,云雾缭绕,家在哪里?雪拥蓝关,马也不肯前行。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对于“共怪河南门下客,不应万里向长沙”的引申理解:人们都惊讶于我这个来自河南的门下客,为何会被贬谪到如此遥远的潮州,就如同当年贾谊被贬长沙一样。)
释义
此诗是韩愈在贬谪途中写给侄孙韩湘的,表达了自己忠而获罪的愤慨,以及为朝廷除弊的决心和虽遭贬谪仍心系国家的情怀,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遭遇贬谪后的复杂心情,首联直抒胸臆,点明贬谪之事;颔联表明心迹,展现忠贞不渝;颈联以景寓情,渲染悲凉氛围;尾联则是对侄孙的嘱托,透露出对未来的不确定与无奈,全诗情感跌宕起伏,既有壮志未酬的悲愤,又有对亲人的深情厚谊。
创作背景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供奉,韩愈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唐宪宗大怒,将他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是韩愈在赴潮州途中经过蓝田时写给侄孙韩湘的,表达了他在逆境中的坚韧不拔和对国家的忠诚。
虽然“共怪河南门下客,不应万里向长沙”并非直接出自此诗,但它准确地概括了韩愈被贬谪的遭遇和世人的不解与惊讶,是对韩愈忠诚遭贬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刻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