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煮茶
宋·苏轼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我何须穀与菽。
故人既去竹园荒,公家煮茗侯火烛。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须更说能醒酒,清寒暖胃君休辞。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我的肠胃虽然还未到需要三碗茶来解渴的地步,但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又何必非要去追求那些五谷杂粮呢?老朋友已经离去,竹园也变得荒凉,现在我在公家煮茶,等待着火候的到来,暂且学习公家的方式煮茶品茗,砖炉和石铫(一种煮茶器具)都伴随着我,不需要再说它能醒酒了,这清寒的茶汤能暖胃,你可不要推辞啊。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煮茶时的情景和心境,表达了他对茶的喜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诗中“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两句,直接点出了关键词,展现了苏轼煮茶时的器具和场景。
赏析
这首诗通过煮茶这一日常活动,展现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他不在意物质的丰俭,更看重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在煮茶的过程中,他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诗中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在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情况下,苏轼通过煮茶这一活动来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他通过描绘煮茶的场景和心境,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