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煮茶
宋·苏轼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蟹眼水初沸时泛起小泡如蟹眼,随后鱼眼水也生成了,飕飕的风声好像松涛要响起,用银瓶倒水如瀑布一般被夸赞为第二,却不懂得古人煎水时的那份心境,你没见过过去李约喜欢客人亲自煎茶,贵在有活火烹煮新泉,又没见过现在文彦博煎茶学习西蜀的方法,用定州红瓷花碗盛着茶汤如红玉,我现在又穷又病总是忍饥挨饿,哪里分得开玉碗去捧蛾眉般的美女,暂且学习公家煮茶的方法,砖炉和石铫随时相伴,不需要满腹经纶的文字五千卷,只希望一瓯茶能常伴我睡足日高之时。
释义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煮茶的过程和心境,通过对比古人煎水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和追求,诗中“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现代人只追求煮茶技巧而忽视煎水意境的批评。
赏析
这首诗以煮茶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煮茶的过程和心境,诗人通过对比古人煎水的意境和现代人煮茶的技巧,表达了自己对茶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追求,诗中“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水初沸时的景象,富有诗意,而“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现代人只追求形式而忽视内涵的批评,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晚年时期,当时他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但并未因此消沉,相反,他通过煮茶这一日常活动,寻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对茶文化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表达,通过煮茶这一细节,诗人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人智慧的敬仰和对现代社会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