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试院煎茶》,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试院煎茶
宋·苏轼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李生,煎茶学西蜀师。
又不见今闽人,煎茶学北宛儿。
西蜀北宛俱掩耳,笑杀江南漉酒生。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画墨竹、怪石、枯木等,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常题诗文于其上,与文同并称“湖州画派”始祖。
译文:
煮水时蟹眼(小气泡)已过,接着鱼眼(大气泡)生成,水声飕飕作响,仿佛要发出松涛般的鸣响,茶粉被磨得极细,如同珍珠般落下;茶汤在茶瓯中旋转,如同雪花飞舞般轻盈,人们常夸耀银瓶泻水的技艺,却不懂得古人煎水的真正用意,你看那昔日的李生,煎茶学习西蜀的师傅;又看那如今的闽人,煎茶学习北方的技艺,西蜀和北方的煎茶技艺都让人不屑一顾,简直要笑煞那江南的漉酒人了。
释义:
本诗主要描绘了煎茶的过程和作者对煎茶技艺的看法,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煮水时气泡的变化、茶粉的细腻以及茶汤的轻盈,展现了煎茶的艺术美感,作者也表达了对古人煎水用意的理解,以及对当时煎茶技艺的批评和反思。
赏析:
本诗以煎茶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煎茶的艺术美感,诗中“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等句,生动地描绘了煮水时气泡的变化和水声的响起,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作者也通过对比和批评,表达了对当时煎茶技艺的不满和反思,认为人们过于追求技艺的炫耀,而忽略了煎茶的本质和用意,这种批评和反思,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见解。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苏轼在试院煎茶时,当时苏轼可能正处于一种闲适的状态,有机会亲自煎茶并品味其中的乐趣,在煎茶的过程中,他观察到了煮水时气泡的变化、茶粉的细腻以及茶汤的轻盈等细节,从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他也可能对当时煎茶技艺的浮夸和炫耀感到不满,因此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反思。
《试院煎茶》是一首描绘煎茶过程和表达作者看法的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煎茶的艺术美感;也通过对比和批评,表达了对当时煎茶技艺的不满和反思,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