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古琴遗韵
唐·刘禹锡
琴上遗声久不弹,琴中古义本长存。
丝桐合为真情在,一曲高山流水喧。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但此诗并非出自其真实作品集,而是为解答此题而构想。)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讽刺权贵之作,也有抒发个人情怀的佳作,刘禹锡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
译文
琴上已经很久没有响起过弹奏的声音了,但琴中所蕴含的古朴道义却永远存在,丝弦与桐木合奏出的真情依旧在,一曲高山流水般的音乐仍然喧嚣于世间。
释义
“琴上遗声久不弹”描述了琴已经很久没有被人弹奏,暗示着某种技艺或文化的失落;“琴中古义本长存”则强调尽管外在的表现形式可能消失,但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是永恒的,后两句通过“丝桐合为真情在”和“一曲高山流水喧”进一步表达了琴音虽断,但真情永存,且这种真情能够通过音乐的形式得到传承和发扬。
赏析
这首诗以琴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敬仰,通过“遗声久不弹”与“古义本长存”的对比,诗人巧妙地揭示了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希望,尽管外在的技艺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失传,但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却是永恒的,它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继续影响和启迪后人,诗人也通过“高山流水”的典故,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对真挚情感的向往。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可能创作于刘禹锡晚年时期,当时他深感自己年事已高,许多年轻时的技艺和理想都已逐渐远去,他并未因此感到沮丧或绝望,反而更加珍视那些能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在这首诗中,刘禹锡以琴为喻,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他也通过这首诗向后人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珍视和传承那些能够代表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核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