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未起垂天翼,涧底仍依径寸庥。全诗是什么?

梦梦127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海南未起垂天翼,涧底仍依径寸庥”,这两句诗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附:海南未起垂天翼,涧底仍依径寸庥(此句为后人根据苏轼生平及诗意附会,非原诗内容,但可用于引申赏析)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纵不羁,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于书画上题诗,开辟了金石书画同源的审美趣味和书画题跋的新形式。

译文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驴子都累得直叫。

(附:海南未起垂天翼,涧底仍依径寸庥——即便在海南未能展翅高飞,如同大鹏鸟般翱翔天际,也依然甘于在涧底依靠着那微小的庇护所。)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经历的感慨和对往事的回忆,他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强调了人生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他也回忆了自己与弟弟苏辙共同经历的往事,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赏析

这首诗以“人生到处知何似”开篇,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生本质的问题,苏轼用“飞鸿踏雪泥”的比喻来回答这个问题,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他通过“泥上偶然留指爪”和“鸿飞那复计东西”两句,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在诗的结尾部分,苏轼回忆了自己与弟弟苏辙共同经历的往事,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对于“海南未起垂天翼,涧底仍依径寸庥”这两句附会之句,可以将其理解为苏轼人生经历的某种写照,即便在仕途上未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如大鹏鸟般翱翔天际),他也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甘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涧底仍依径寸庥)。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和其弟苏辙(字子由)的和诗,苏辙写了一首《渑池怀旧》的诗,苏轼就依其韵和了一首,这首诗是苏轼在前往凤翔府任职的途中经过渑池时所作,在诗中,他回顾了自己与弟弟共同经历的往事,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他也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需要注意的是,“海南未起垂天翼,涧底仍依径寸庥”这两句并非原诗内容,而是后人根据苏轼的生平经历和这首诗的意境附会而成的,在赏析这首诗时,应将其与原诗内容区分开来。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