朅来震泽都如梦,只有苕溪可倚楼。出自哪首诗?

小编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震泽

宋·范成大

三万六千顷太湖,渺无边际浪拍芦。

夫椒一点青螺小,七十二峰黛色浮。

范蠡扁舟终去国,大夫种树已成丘。

朅来震泽都如梦,只有苕溪可倚楼。

作者及朝代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作者简介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译文

三万六千顷的太湖广阔无边,浪花拍打着湖边的芦苇,夫椒山如同一颗小小的青螺点缀其中,七十二峰如同黛色的浮萍漂浮在湖面上,范蠡乘着小舟最终离开了国家,文种所种的树木如今已成荒丘,我来到震泽(太湖的古称)却感觉一切如梦似幻,只有那苕溪还能让我倚楼凭栏,稍感慰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太湖的壮阔景色,以及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首联和颔联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展现了太湖的广阔和美丽,颈联则通过范蠡和文种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英雄人物的缅怀,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和对未来的迷茫,只有苕溪还能给他带来一丝安慰。

赏析

这首诗以太湖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以及对现实的无奈,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使得太湖的景色更加生动逼真,诗人也巧妙地融入了历史典故,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尾联的“朅来震泽都如梦,只有苕溪可倚楼”更是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和对未来的迷茫,只有那静静流淌的苕溪还能给他带来一丝安慰和寄托。

创作背景

范成大在南宋时期曾任地方官,多次游历江南各地,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太湖时所作,面对太湖的壮阔景色和悠久的历史遗迹,诗人不禁感慨万千,他既对太湖的自然美景感到赞叹,又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感到缅怀,当他回到现实中时,却感到一切如梦似幻,只有那静静流淌的苕溪还能给他带来一丝安慰和寄托,这种对现实的失望和对未来的迷茫,正是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动因。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