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祈雨
宋·虞俦
政拙年年祈水旱,民劳处处避嘲讴。
天公有意怜焦土,云气无心出岫峦。
雷动风行千里远,雨余云散万山寒。
老农欢喜占禾黍,却笑人间问岁年。
作者及朝代
作者:虞俦(chóu)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虞俦,字寿老,南宋时期文学家、官员,生平事迹多见于史书及地方志,他曾任多职,以清廉正直著称,关心民间疾苦,多有惠政,虞俦的诗文风格朴实自然,常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译文
由于我治理政务的能力不足,年年都要祈求上天调节水旱,百姓也因此四处奔波,躲避着生活的艰辛和外界的嘲笑,上天似乎有意怜悯这片焦渴的土地,云气从山峦间悠然升起,雷声轰鸣,风雨交加,迅速传遍千里之外;雨过天晴后,云雾散去,万山显得格外清冷,老农们满心欢喜地占卜着今年的收成,他们不再关心人间的岁月流转,只盼望着丰收的喜悦。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作者因政务不力而祈求水旱调和,以及百姓因此遭受的辛劳,反映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诗中“政拙年年祈水旱”表达了作者的自责与无奈,“民劳处处避嘲讴”则揭示了百姓生活的艰辛与社会的冷漠,后四句通过描绘祈雨成功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
赏析
虞俦的这首诗以祈雨为背景,深刻揭示了古代官员治理政务的艰难与百姓生活的困苦,诗中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既有对自我能力的反思,也有对百姓疾苦的同情,通过对比祈雨前后的景象,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也蕴含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即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人们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虞俦担任地方官员期间,面对自然灾害频发、民生凋敝的现实,他深感责任重大,内心充满忧虑与自责,通过祈雨这一传统仪式,诗人既表达了对上天的敬畏与祈求,也寄托了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在祈雨成功后,诗人以诗记之,既是对自然力量的赞美,也是对百姓生活的祝福,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也展现了虞俦作为一位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官员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