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论贤愚
唐·罗隐
有子休论贤与愚,倪生枉却带经锄。
世间多少营营者,何似逸人闲处居。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一生历仕多朝而不遇,晚年归隐九华山,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多抒发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他的散文和杂文也颇有名气,尤其是小品文,在晚唐五代时期独树一帜。
译文
不要去评判谁是贤能谁是愚昧,倪宽(此处借指勤奋读书却未得志的人)白白地带着经书与农具,世间有多少人为了名利而奔波劳碌,哪里比得上那些隐士在闲适之处悠然自得。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场的厌倦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首句“有子休论贤与愚”告诫人们不要过于纠结于贤愚之分,次句“倪生枉却带经锄”以倪宽为例,说明勤奋读书却未必能得志的无奈,后两句则直接抒发感慨,认为世间多数人为了名利而奔波,远不如隐士生活得自在。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诗人通过对比贤愚与隐士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首句“有子休论贤与愚”既是对世人的劝诫,也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失望,次句“倪生枉却带经锄”则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失望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感慨,将世俗的奔波与隐士的闲适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罗隐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罗隐一生历仕多朝而不遇,晚年归隐九华山,他深知仕途的艰辛和世态的炎凉,因此对世俗名利产生了深深的厌倦,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通过对比贤愚与隐士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现实背景,以及诗人对这种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