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雁南来遗素书,苦言大浸没我庐。的释义

风云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日有感

唐·杜荀鹤

北雁南来遗素书,苦言大浸没我庐。

全家避乱无良策,到处求人不见吾。

岁晚稻粱仍不足,天寒闾巷更荒芜。

何时得遂归田计,月满松风径自孤。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晚唐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考不第,后隐居九华山,以诗为伴,杜荀鹤的诗风质朴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与聂夷中齐名,合称“聂杜”,他的诗作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北方的鸿雁向南飞来,给我带来了一封书信,信中诉说着洪水肆虐,将我的房屋淹没的苦难,全家人为了躲避战乱,却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四处求人相助,却无人理会我们的困境,到了年末,粮食依然不足,天气寒冷,街巷更加荒芜,不知何时才能实现归隐田园的计划,只能在月光下,松风声中,独自走过那孤寂的小径。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北雁南飞带来的家书,揭示了诗人家乡的洪水灾害和战乱带来的苦难,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困境的忧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北雁南来遗素书”开篇,既点明了季节(秋天),又引出了家书的主题,为全诗奠定了忧伤的基调。“苦言大浸没我庐”直接描述了家乡的洪水灾害,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切关怀,中间两联则进一步描绘了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和民生疾苦,诗人四处求人相助却无人理会的无奈,以及年末粮食不足、街巷荒芜的凄凉景象,尾联“何时得遂归田计,月满松风径自孤”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现实困境中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杜荀鹤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感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民生疾苦,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忧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以及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晚唐社会的真实面貌,也展现了杜荀鹤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的担当和情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