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行路难
唐·鲍溶
置之行矣无足道,贤愚岂在遇不遇。
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泽畔行吟魂欲断,江头夜宿泪沾衣。
人生自古多遗恨,莫负青春取自惭。
作者简介
鲍溶,字可度,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他的诗作以五言古诗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怀与人生哲理,鲍溶虽才华横溢,但一生仕途不顺,多任小官,晚年归隐山林,其诗作在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把它(指人生的挫折或不如意)放在一边吧,不值得多说,贤能与否又岂在于是否得到机遇?时运来时如同风吹送滕王阁的才子王勃,时运去时则像荐福寺碑被雷轰毁的倒霉书生,在湖泽边行走吟诗,心魂欲断,夜晚在江边住宿,泪水沾湿了衣裳,自古以来人生多有遗憾,不要辜负青春年华,让自己感到惭愧。
释义
本诗通过对比“时来”与“运去”的两种人生境遇,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机遇难料的感慨,首句“置之行矣无足道,贤愚岂在遇不遇”直接点题,认为人生的贤愚不在于是否遇到机遇,而是个人的修养与才情,接下来的两句用典故进一步阐述这一主题,滕王阁的典故象征着机遇与成功,而荐福碑的典故则代表了失败与挫折,后两句则转向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无奈与悲伤,但又不失对青春与自我的珍视。
赏析
本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比与典故的运用,深刻揭示了人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诗人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既表达了对时运不济的无奈,又鼓励自己珍惜青春,不因一时的挫折而自惭形秽,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得本诗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启发性。
创作背景
鲍溶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文人仕途艰难的时代,鲍溶本人虽才华横溢,但一生仕途不顺,多次科举不第,曾任一些小官,但均未得志,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的期许,通过这首诗,鲍溶不仅抒发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普遍面临的困境与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