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弁山
宋·苏泂
霅水未浑缨可濯,弁峰初见眼应明。
人家住在清溪曲,行路时闻樵唱声。
野寺僧归钟送晚,竹篱人语犬相迎。
此中真意谁能解,欲赋新诗强有名。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泂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苏泂,字召叟,约公元1140年前后在世,宋代诗人,与苏轼同为眉山(今属四川)人,但生卒年均不详,他自幼好学,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著名诗人刘克庄也有交往,苏泂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描写田园风光和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由于历史原因,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并不多。
译文
霅溪水清澈未被污染,可以洗涤冠缨;初次见到弁山峰峦,眼睛应为之一亮,人家居住在清澈的溪流弯曲之处,行走在路上时常能听到樵夫的歌声,野外的寺庙里僧人归来,钟声送走了傍晚的余晖;竹篱笆旁的人们交谈着,狗儿摇着尾巴相迎,这里的真正意境谁能理解呢?我想要赋写新诗,却只能勉强给出一个名字。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弁山时的所见所感,首联以霅水的清澈和弁峰的初见,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丽;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描写人家、樵唱、野寺钟声、竹篱人语和犬迎等场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真意的理解难以言表的感慨,以及想要赋诗却难以尽述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弁山的美丽风光和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意境,诗人也表达了对这种意境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及想要表达却难以言表的无奈,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已无从得知确切的信息,但可以推测的是,诗人可能是在某个闲适的午后,独自游览弁山时,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所深深吸引,从而触发了创作灵感,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真谛的深刻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