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山
唐·韦应物
裴回月色留坛影,缥缈松香泛蜡烟。
步绕碧泉觅幽处,心随白云出山川。
作者及朝代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深沉含蓄,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者简介
韦应物自幼聪颖好学,早年仕途较为顺畅,但中年以后仕途坎坷,多次遭贬,他的诗歌深受陶渊明影响,追求自然与和谐,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寄托个人情感,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译文
月光在祭坛上徘徊,留下斑驳的影子;松香随风飘散,与蜡烛的烟雾交织在一起,显得缥缈而神秘,我绕着碧绿的泉水寻找幽静的地方,心绪随着白云飘出山川之外。
释义
“裴回月色留坛影”描绘了月光在祭坛上徘徊,留下光影交错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缥缈松香泛蜡烟”则通过松香与蜡烛烟雾的交织,进一步渲染了这种神秘而幽静的环境。“步绕碧泉觅幽处”表达了诗人漫步于山水之间,寻找心灵栖息之地的愿望。“心随白云出山川”则揭示了诗人超脱尘世,向往自由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山林的幽静之美,通过月光、松香、蜡烛烟雾等元素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诗人通过“裴回”、“缥缈”等词语的运用,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步绕碧泉觅幽处,心随白云出山川”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探寻,更揭示了其超脱尘世的心境,体现了韦应物诗歌中常见的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应物仕途不顺,被贬至某地任职期间,面对仕途的坎坷和现实的无奈,韦应物选择寄情山水,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这首诗正是他在月夜漫步山林时,被眼前的美景所触动,有感而发之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韦应物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他超脱尘世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