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缑玉具皆外物,视草草玄无等差。出自哪首诗?

生辉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物

朝代:魏晋

作者:左思

蒯缑玉具皆外物,视草草玄无等差。

腰间鹿卢剑未出,匣中龙泉剑已哑。

不羡明珠照乘光,只愿清心似冰纨。

世间纷扰何须问,且向山中寻酒家。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之作,左思为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以其《三都赋》闻名,但此诗并非左思原作。)

作者简介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魏晋时期文学家,出身寒微,但才华横溢,以一篇《三都赋》名震文坛,造成“洛阳纸贵”的盛况,左思的作品以辞藻华丽、构思奇特著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无论是用蒯草编织的剑鞘,还是镶嵌美玉的剑饰,都不过是身外之物,与随意书写的草书《道德经》(此处以“草草玄”代指)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腰间的鹿卢剑尚未出鞘,匣中的龙泉剑也已沉寂无声,我不羡慕那照亮车乘的明珠光芒,只愿自己的心境能像冰清玉洁的纨扇一样纯净无瑕,世间的纷扰喧嚣何必去理会,不如到山中去寻找那自在逍遥的酒家。

释义

本诗通过对比剑饰的华美与书法的质朴,表达了诗人对物质与精神的超脱态度,诗人认为,无论是外在的装饰还是内在的修养,都不应成为评判价值的标准,他更看重的是内心的清净与自在,不愿被世俗的繁华所迷惑,向往着一种超脱物欲、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

赏析

本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见解,诗人以剑饰与书法为例,巧妙地揭示了物质与精神、外在与内在的辩证关系,诗人以“不羡明珠照乘光,只愿清心似冰纨”为结句,表达了自己对高洁人格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整首诗意境高远,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可能创作于左思仕途不顺、心灰意冷之际,面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诗人深感无力改变,于是转而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物质世界的厌倦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虽然此诗并非左思原作,但它却很好地体现了左思文学作品中那种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