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月色为谁好,二老风流各自知。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中秋夜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一天月色为谁好,二老风流各自知。

桂影扶疏香满袖,起看星河欲晓时。

(注:“一天月色为谁好,二老风流各自知”并非苏轼原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进行创意性构思,融入此二句,以展现一个虚构但符合苏轼风格的诗作。)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王安石、欧阳修、韩愈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傍晚的云彩收尽,天地间溢满了清寒,银河无声,月亮像玉盘般转动,此生此夜的美好时光不会常有,明年的明月我又会在哪里观赏呢?这一天的月色究竟是为谁而美好,两位老友的风流才情各自心中明了,桂花树的影子疏疏落落,香气盈满衣袖,起身看星河,天快要亮了。

释义

此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色之美,以及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前两句通过“暮云收尽”和“银汉无声”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清冷,月亮如玉盘般高悬,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相聚难再的无奈与惋惜,一天月色为谁好,二老风流各自知”一句,既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也隐含了对彼此才华的相互欣赏与理解。

赏析

这首诗以中秋月色为背景,融合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中秋之夜的月色描绘得如诗如画,同时又不失深沉的情感表达。“一天月色为谁好,二老风流各自知”一句,不仅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的默契与情谊,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友情和才华的深刻理解,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结合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在一个中秋之夜,苏轼与友人相聚,共赏月色,畅谈人生,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夜晚,诗人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融合了自然美景、人生哲理和深厚情谊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对友情的珍视、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