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慈乌夜啼
唐·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岂似凡人但慈母,能令孝子作忠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悲哀地哑哑啼哭,它日日夜夜都不飞去,终年守着老树林,每天半夜都悲啼,听到的人也忍不住泪湿衣襟,慈乌的啼哭声仿佛在哀诉着自己未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其他鸟类难道没有母亲,为什么只有你的哀怨那么深?想必是母亲对你的恩情太重,使你承受不住这悲哀吧!以前有个叫吴起的人,母亲去世竟不奔丧,唉!这类人,他们的心真是禽兽都不如啊!慈乌啊慈乌!你真是鸟类中的曾参啊!(曾参是孔子弟子,以孝著称)你岂止是像普通人那样只懂得慈爱自己的母亲,你更能令孝顺的儿子成为忠臣。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慈乌失去母亲后的哀痛行为,赞美了慈乌的孝心,并以此为引子,批判了那些不孝之人,强调了孝的重要性,最后两句“岂似凡人但慈母,能令孝子作忠臣”更是升华了主题,指出孝顺不仅是对家庭的责任,更是培养忠臣、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赏析
这首诗以慈乌的哀啼为引子,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深刻揭示了孝道的内涵和价值,诗人以慈乌的孝心反衬出某些人的不孝,表达了强烈的道德批判和人文关怀,诗人也通过慈乌的形象,赞美了那些孝顺父母、忠诚国家的人,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创作背景
白居易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可能与当时社会的孝道观念有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视孝道的一个时期,但社会上仍存在一些不孝的现象,白居易通过这首诗,旨在唤起人们对孝道的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首诗也可能与白居易个人的家庭经历和情感有关,他通过描绘慈乌的哀痛,寄托了自己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哀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