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出塞曲
唐·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其二
臂弓腰箭何时去,
直上阴山取可汗。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到处有青山。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益(约746年-约829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益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字君虞,祖籍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他擅长绝句,尤其是边塞诗,风格豪放,情感深沉,常描绘边疆将士的英勇与思乡之情,对后世边塞诗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译文
其二
手持弓箭,何时能出征?
誓要直捣阴山,擒获可汗。
何必在意死后葬于故乡,
人生在世,处处皆有青山可葬。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边疆将士的壮志豪情与无畏精神,首句“臂弓腰箭何时去”,描绘了战士们整装待发的英勇形象,急切地期盼着出征的时刻,次句“直上阴山取可汗”,则直接表达了他们的战斗目标——直捣敌军巢穴,擒获敌方首领,展现了必胜的决心和勇气,后两句“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则表达了将士们超越个人生死、以国家大局为重的崇高情怀,认为为国捐躯,何地不可为家,何处不可安息。
赏析
这首诗以其豪迈的气概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独特魅力,诗人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刻画了边疆战士的英勇形象,表达了他们为国捐躯、誓死抗敌的坚定信念,后两句的哲理思考,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作品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境和内涵,整首诗情感真挚,气势磅礴,是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边疆战争频繁,边塞诗因此得以繁荣发展,李益作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创作深受时代影响,这首诗可能是在李益亲身经历了边疆生活,或是对边疆将士英勇事迹的深刻感悟后所作,通过诗歌,他表达了对边疆将士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安宁、边疆稳定的期望,在唐代边塞诗的背景下,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