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头陀无为子,久与青山为弟昆。的解释

小星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唐·贯休

在家头陀无为子,久与青山为弟昆。

白发满头归未得,一生心事向谁论。

作者简介

贯休,唐代晚期著名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人,七岁出家,一生游历四方,广结诗缘,与当时许多文人士大夫都有交往,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内容多涉及佛教思想、山林隐逸生活及个人情感抒发,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贯休还是一位书法家,尤善草书,有“姜体”之称。

译文

我是一个在家修行的头陀,名叫无为子,长久以来与青山如同兄弟一般相伴,如今白发已爬满双鬓,却依然未能归隐山林,这一生的心事又能向谁诉说呢?

释义

“在家头陀无为子”指的是诗人自己,虽身在红尘,却过着类似头陀(佛教中苦行僧)的修行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久与青山为弟昆”表达了诗人与大自然,尤其是青山的深厚情感,视之为知己或兄弟。“白发满头归未得”反映了诗人年华老去,归隐山林的心愿尚未达成的无奈。“一生心事向谁论”则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无人能理解或倾听他的内心世界。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诗人形象,首句直接点明身份与心境,次句通过“弟昆”一词,巧妙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拟人化,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后两句则转而抒发诗人的无奈与孤独,白发苍苍却未能如愿归隐,一生的心事无处诉说,这种情感上的压抑与对自由的渴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哲理意味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贯休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和僧侣选择避世隐居,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贯休作为一位诗僧,也不例外,他长期游历四方,对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无常有着深刻的体验,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某个时期,面对自己无法完全摆脱尘世束缚,无法实现归隐愿望时,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贯休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困境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