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正平独肯従文举,中散何曾靳孝尼”,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诗人刘克庄的《杂咏一百首·陈遵》,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杂咏一百首·陈遵
宋 刘克庄
正平独肯従文举,中散何曾靳孝尼。
使有斯人相与醉,也应无复独醒时。
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4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文学家、诗人、词人,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初授靖安簿,历任真州司户参军、建阳令、国子正、秘书丞兼实录院检讨官等职,景定六年(1265年),以焕章阁学士致仕,咸淳五年(1269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获赠少师,谥号“文定”,刘克庄早年与四灵派翁卷、赵师秀等人交往,诗歌创作受他们影响,学晚唐,刻琢精丽,刘克庄晚年趋奉贾似道,谀词谄语,连章累牍,为人所讥,但他生平创作极丰,今存诗4800余首,词200余首,其《后村诗话》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
译文:
陈遵(正平为其字)唯独愿意追随孔融(字文举),而嵇康(字叔夜,曾任中散大夫)又何时吝啬过将琴借给阮咸(字孝尼)呢?如果有这样的人物一起畅饮,那么也应该不会再有独自清醒的时候了。
释义: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陈遵与嵇康的交友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和酒醉的向往,陈遵愿意追随孔融,表现出他对友情的珍视;而嵇康不吝啬将琴借给阮咸,则体现了他的慷慨与豁达,诗人以此为例,希望有这样的朋友一起畅饮,享受人生的乐趣。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和酒醉的赞美,通过对比陈遵和嵇康的交友态度,诗人突出了友情的珍贵和酒醉的快乐,诗人也借古喻今,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和向往,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克庄在创作杂咏系列诗时所作,杂咏诗通常是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通过描绘和议论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观点,刘克庄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受到了陈遵和嵇康等历史人物的影响,同时也可能借此来表达自己对友情和酒醉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慨,由于刘克庄生活在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他的诗歌中往往蕴含着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也不例外,通过描绘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迹,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友情和酒醉的珍视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向往。
希望以上解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