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余杭别驾
唐·罗隐
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旂旄。
长与诗人好留客,剩栽花木满城隈。
楼台掩映斜阳里,鼓角喧阗暮雨催。
别驾虽无封侯相,犹胜飘泊宦游才。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晚期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一生历经坎坷,多次参加科举不第,后转而投身幕府,曾任钱塘令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犀利,多讽刺时弊,对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的散文和杂文也颇有名气,是唐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文学家。
译文
余杭的别驾并无显赫的功劳,但他的画堂却有五丈之宽,足以容纳旂旄(古代军旗)这样的旗帜,他常常与诗人友好往来,热情留客,因此在城边种满了各种花木,楼台在夕阳的掩映下显得格外美丽,傍晚时分,鼓角之声在雨中响起,更添了几分热闹,虽然这位别驾没有封侯拜相的命运,但他的生活却比那些漂泊不定的宦游之才要幸福得多。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余杭别驾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这位官员虽无显赫政绩但生活安逸的羡慕之情,首句“余杭别驾无功劳”以自嘲的口吻引出主题,次句“画堂五丈容旂旄”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示了别驾府邸的宽敞与豪华,后两句则通过描写别驾与诗人的友好交往、花木满城的景象以及楼台鼓角的热闹氛围,进一步渲染了别驾生活的闲适与惬意,最后以“别驾虽无封侯相,犹胜飘泊宦游才”作结,表达了对别驾生活状态的肯定与赞赏。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余杭别驾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赞美,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将别驾的安逸生活与宦游之才的漂泊不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晚唐社会黑暗现实的无奈与讽刺,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与反思,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罗隐的个人经历有关,罗隐一生历经坎坷,多次参加科举不第,后转而投身幕府,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他可能对那些虽然政绩平平但生活安逸的官员产生了一定的羡慕之情,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也让他深感无奈与愤慨,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与反思,在具体创作时,罗隐可能以余杭别驾为原型,通过描绘其生活场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