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宋·李弥逊
野饮花间百物无,杖头惟挂一葫芦。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作者简介
李弥逊(1085年-1153年),字似之,号筠溪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南宋高宗时,任起居郎、中书舍人等职,后因忤秦桧罢官,李弥逊工诗文,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著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译文
在山野间饮酒,身边没有任何多余的物品,只有一根拐杖上挂着一个葫芦作为酒器,黄昏时分,饱腹而归,不脱蓑衣,直接在月光下安然卧眠。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间野饮的闲适生活,身边没有繁多的物品,只有简单的酒葫芦相伴,展现了诗人超脱物欲、追求自然的心境,归来后,诗人不拘小节,直接在月光下卧眠,进一步体现了其随遇而安、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山野生活画面,首句“野饮花间百物无”,既点明了地点(山野),又突出了诗人生活的简朴与超脱,次句“杖头惟挂一葫芦”,以葫芦作为酒器的象征,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简朴与自在的氛围,后两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则通过诗人归来后的行为,展现了其随遇而安、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整首诗意境清新,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是李弥逊诗歌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弥逊仕途不顺、隐居山林期间,面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和世俗的纷扰,诗人选择了归隐山林,过上了简朴而自在的生活,这首诗正是对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山野间的闲适生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