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附加句(注:此句并非原诗直接内容,但根据要求加入分析)
只愁戏瓦闲童子,却作泠泠一水看。
(注:此句可能是对朱熹诗中意境的引申或想象,用于丰富分析内容,非原诗直接组成部分。)
作者及朝代
作者:朱熹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他在理学上的贡献极大,被后世尊称为“朱子”,其思想对中国及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原诗部分)
昨夜江边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航行。
(附加句)
只担心那些嬉戏在瓦片上的孩童,他们却把这泠泠的流水当作寻常景象来看。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江水涨落对船只航行的影响,隐喻了学习中的道理: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原本困难的问题也会变得迎刃而解,附加句则通过孩童对流水的忽视,暗示了深刻哲理往往被常人忽视,需要用心体悟。
赏析
朱熹的这首诗以生动的自然景象为喻,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原诗前两句通过对比春水涨落前后船只的变化,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积累的重要性,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解决问题的轻松与自在,附加句则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提醒人们要用心观察生活,发现其中的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朱熹在观察江水涨落时有所感悟而创作的,他通过自然现象联想到学习中的道理,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旨在鼓励人们在学习上不断积累、不断进步,附加句虽然并非原诗直接内容,但也可以理解为朱熹对世人忽视哲理的一种感慨和提醒。
朱熹的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而且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形象的比喻,使哲理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附加句也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意境,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