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罗浮山夜与晓
唐·刘禹锡
半夜见海日,硇洲擘混沌。
参差四明树,掩映罗浮云。
暝色已愁思,寒光殊隐沦。
嵩华虽自峻,未得比逡巡。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雄浑壮阔,常抒发对世事变迁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译文
半夜时分,我在罗浮山上看到了海上日出,仿佛硇洲岛在混沌中裂开,迎来了光明,四明山的树木参差不齐,与罗浮山的云雾交相辉映,夜色中的昏暗已经让人心生愁绪,而寒冷的光芒更显得隐晦不明,嵩山和华山虽然高大峻峭,但与罗浮山夜半见日的奇观相比,也显得逊色不少。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罗浮山夜半时分看到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通过对比罗浮山的夜半日出与其他名山(如嵩山、华山)的壮丽,突出了罗浮山的独特魅力。
赏析
这首诗以夜半见日为切入点,展现了罗浮山的神奇与壮丽,首句“半夜见海日”直接点题,引人入胜,诗人通过“硇洲擘混沌”的夸张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日出时的壮观景象,中间两联则通过描绘四明树与罗浮云的掩映、暝色与寒光的交织,进一步渲染了罗浮山的神秘与美丽,尾联则以嵩华作比,突出了罗浮山的独特与非凡,整首诗意境开阔,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
刘禹锡在唐代中期曾一度被贬谪至朗州(今湖南常德)等地,期间他游历了南方许多名山胜水,包括罗浮山,这首诗很可能就是他在游历罗浮山时,被夜半日出的奇观所震撼,有感而发创作的,通过这首诗,刘禹锡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也寄托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