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晓望
唐·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回。
鳞波知岁晚,霜叶见朝催。
水阔苍鹰疾,风高白雁哀。
相看半作晨星没,可怜太白与残月。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译文
白帝城的更鼓声已经停歇,阳台山的曙色渐渐显露,水波荡漾,仿佛知道岁末已至,霜叶凋零,预示着早晨的来临,水面辽阔,苍鹰飞得更快,风势高猛,白雁声声哀鸣,我们相互对望,就像那即将消失的晨星,而那明亮的金星(太白星)与残月也显得如此可怜。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在白帝城眺望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感慨,以及对自己境遇的无奈与哀愁。
赏析
这首诗以清晨的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物的变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回”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营造出一种清晨的宁静氛围,颔联“鳞波知岁晚,霜叶见朝催”通过水波和霜叶的描绘,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颈联“水阔苍鹰疾,风高白雁哀”则通过苍鹰和白雁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清晨的苍茫和凄凉,尾联“相看半作晨星没,可怜太白与残月”以晨星、太白星和残月的消失为喻,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境遇的无奈与哀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流寓四川期间所作,当时,杜甫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生活困顿,心情抑郁,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晨的景色,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忧虑,在诗中,诗人以自然景物为媒介,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