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旧邦遗泽在,定应符竹付诸郎。的解释

小星14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赠别

朝代:清代

作者:朱彝尊

吴越旧邦遗泽在,定应符竹付诸郎。

江山信美非吾土,风月虽佳岂我乡。

客久渐谙吴语好,官闲频得醉乡长。

他年重见升平乐,应忆今宵共一樽。

作者简介

朱彝尊(1629年-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年)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禛齐名,时称“南朱北王”,尤工于词,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著有《曝书亭集》等。

译文

吴越这片古老的土地遗留着深厚的恩泽,想必会将官符竹简交付给这些年轻的才俊,这里的江山虽然美丽,但终究不是我的故乡;风月虽然迷人,又怎能成为我心中的家乡,客居此地久了,渐渐习惯了吴地的方言,官务闲暇时,常常能沉醉于这方水土的乡情之中,将来如果有一天再见到升平盛世的欢乐景象,应该会想起今晚我们共饮这一樽酒的情景吧。

释义

吴越旧邦遗泽在:吴越地区作为历史悠久的邦国,其遗留下来的恩泽和影响依然存在。

定应符竹付诸郎:符竹,古代用作官员赴任的凭证,这里指官职,此句意为,这些恩泽和影响一定会使年轻的官员们得到重用。

江山信美非吾土:虽然这里的江山美景令人陶醉,但它毕竟不是我的家乡。

风月虽佳岂我乡:风月虽然美好,但也不能成为我心中的家乡。

客久渐谙吴语好:客居此地久了,渐渐习惯了吴地的方言,觉得它很好听。

官闲频得醉乡长:官务闲暇时,常常能沉醉于这方水土的乡情之中。

他年重见升平乐:将来如果有一天再见到升平盛世的欢乐景象。

应忆今宵共一樽:应该会想起今晚我们共饮这一樽酒的情景吧。

赏析

这首诗是朱彝尊在离别之际所作,表达了他对吴越地区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未来的期许,首联以“吴越旧邦遗泽在”开篇,点明了吴越地区的历史底蕴和恩泽,同时暗示了这些恩泽将惠及年轻的官员们,颔联通过对比“江山”与“风月”与“吾土”、“我乡”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颈联则通过“客久渐谙吴语好”和“官闲频得醉乡长”两句,展现了诗人在吴越地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融入,尾联则以“他年重见升平乐,应忆今宵共一樽”作结,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和对今晚的怀念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朱彝尊的仕途经历有关,朱彝尊在清代康熙年间曾任检讨、入直南书房等官职,参与过《明史》的纂修工作,在仕途上,他或许曾有过离别吴越地区的经历,或者在吴越地区担任过官职,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吴越地区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怀念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朱彝尊作为一位清代文人对于家乡、对于仕途、对于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