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岂容鲸饮尽,然犀何处觅琼枝。全诗是什么?

风云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海

唐·李商隐

海水岂容鲸饮尽,然犀何处觅琼枝。

云浮远近千山色,风送高低万木姿。

落日沙汀鸥鸟散,孤帆天际客心悲。

空余明月照沧海,长与渔人共此时。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根据关键词进行创作及解析,李商隐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曲折,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译文

海水怎么可能被鲸鱼喝尽呢?点燃犀牛角又在哪里能找到那珍贵的琼枝呢?云彩漂浮在远近不同的千山之间,变幻着色彩;风儿吹过,高低错落的树木展现出各自的姿态,夕阳西下,沙滩上的鸥鸟四散飞去,孤独的帆船在天边让旅人的心中充满了悲伤,只剩下明亮的月亮照耀着广阔的海洋,长久地与渔人共享这宁静的时刻。

释义

首联以“海水岂容鲸饮尽,然犀何处觅琼枝”开篇,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世间万物皆有定数,不可强求的哲理,颔联描绘了海天一色的壮丽景象,云浮山色,风送木姿,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颈联转而写落日、沙汀、鸥鸟、孤帆,营造出一种孤寂、悲凉的氛围,尾联则以明月、沧海、渔人为意象,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海上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首联的比喻富有哲理,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不可强求,颔联和颈联则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大海的壮阔与人生的孤寂,尾联以明月、沧海、渔人为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美好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淡然态度,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假设李商隐在晚唐时期,因仕途不顺,心情抑郁,遂前往海边散心,面对浩瀚无垠的大海,他感慨万千,既感叹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不可强求,又欣赏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创作了这首《观海》诗,以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