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书捐剑学万人,纨裤儒冠皆误身。的解释

生辉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感

朝代:唐代

作者:李颀

弃书捐剑学万人,纨裤儒冠皆误身。

丈夫四十不富贵,今岁蹉跎又暮春。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约生于公元690年,卒于751年左右,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晚年辞官归隐,李颀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诗风雄浑奔放,语言清新自然,尤长于边塞诗,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齐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译文

我放弃了书本和剑术,去学习如何与万人相处,但发现那些纨绔子弟和儒生冠冕都只会耽误人的一生,作为一个男人,到了四十岁还没有富贵显达,今年又这样白白地虚度了暮春时光。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反思和无奈,首句“弃书捐剑学万人”意味着诗人曾经尝试过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追求,包括学习和武艺,但最终发现这些都不是他真正想要或能带来成功的道路,次句“纨裤儒冠皆误身”则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认为那些沉迷于享乐和学问却无实际作为的人只会耽误自己的人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无奈,感叹自己年近四十仍未实现富贵梦想,又虚度了一年的大好春光。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首句和次句通过对比和批判,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清醒认识和深刻反思,后两句则通过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无奈和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人生的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李颀在年轻时曾有过一段仕途经历,但并未取得显著的成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追求可能并不符合社会的现实和个人的能力,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反思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追求,这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反映了唐代士人阶层在仕途和人生道路上的困惑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