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出塞
朝代:清代
作者: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注:虽然您提供的关键词“誓将马革裹尸还,肯学班超苦儿女”并非直接出自这首诗的连续两句,但“何须马革裹尸还”与“誓将马革裹尸还”意境相近,且整首诗的主题与您的关键词相符,故以此诗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徐锡麟(1873年-1907年),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人,清末民主革命家,光复会创始人之一,早年曾留学日本,接受革命思想,回国后积极参与反清斗争,多次策划起义,1907年7月6日,在安庆发动起义,因寡不敌众被捕,次日英勇就义,徐锡麟一生致力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译文
军中的歌曲应当唱起大刀环的旋律,发誓要消灭敌人,走出玉门关。
只懂得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里用得着用马皮把尸体包裹回来。
释义
“军歌应唱大刀环”意指战士们应唱起激昂的军歌,激励自己;“誓灭胡奴出玉关”表达了誓死消灭敌人的决心,玉关即玉门关,这里泛指边疆;“只解沙场为国死”说明战士们只懂得在战场上为国献身;“何须马革裹尸还”则表达了战士们视死如归,不在乎死后如何安葬的豪情壮志。
赏析
这首诗以激昂的笔触,展现了革命战士誓死杀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首句“军歌应唱大刀环”以军歌起兴,营造出一种激昂的战斗氛围,次句“誓灭胡奴出玉关”则直接表达了战士们的杀敌决心和保卫边疆的责任感,后两句“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更是将战士们的生死置之度外,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末民初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徐锡麟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革命家,他深感国家危亡,人民疾苦,因此写下了这首充满战斗精神的诗篇,以激励自己和广大革命战士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徐锡麟个人的革命情怀和牺牲精神,也代表了当时广大革命者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