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大瓢实五石,种成濩落将安适。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14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魏王大瓢实五石,种成濩落将安适

朝代:唐代

作者:李颀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摘寻花入冬架。

魏王大瓢实五石,种成濩落将安适?

空庭日暮鸟飞还,幽径草深人迹稀。

独坐小轩风满袖,世间何物最依依?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李颀为唐代真实诗人,但此诗并非其真实作品。)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3年-756年),他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诗风雄浑奔放,语言清新自然,常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也抒发个人抱负和人生感慨。

译文

大瓢装满月光如同春瓮中的佳酿,小摘花朵寻觅春意已至冬架之上。

魏王那巨大的瓢中果实重达五石,却长得潦倒无用,它将何去何从?

空旷的庭院中日暮时分鸟儿飞回,幽静的小径上草木深长人迹罕至。

独自坐在小轩中,清风满袖,这世间何物最让人依恋不舍?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瓢的硕大和果实的无用,隐喻了人才的埋没和世事的无奈,魏王大瓢实五石,象征着巨大的才能或财富,但“种成濩落”(即长成无用之物)则表达了这种才能或财富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和珍视,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引子,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大瓢贮月、小摘寻花等意象,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洞察,而魏王大瓢的隐喻,则更是深刻地揭示了人才埋没的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愤慨和无奈。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意蕴丰富、意境深远,诗人还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和生动的情感表达,使得诗歌既具有画面感又充满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作品,以下创作背景为虚构设定)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颀仕途不顺、人生失意之际,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才的埋没,诗人深感无奈和愤慨,他通过描绘大瓢的硕大和果实的无用,隐喻了自己的才华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和珍视,诗人也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在这种背景下,这首诗成为了诗人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人生哲理的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