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虽然“天寒菽粟犹栖亩,日暮牛羊自入城”并非直接出自此诗,但根据问题要求,我将以王绩的《野望》为基础进行解析,并尝试将关键词融入相关意境的解读中,以展现类似场景与情感。)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绩是唐初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性格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隋末举孝悌,不中,唐高祖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天门外),故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洗尽六朝铅华,为初唐诗歌革新先驱者之一。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注:为贴近“天寒菽粟犹栖亩,日暮牛羊自入城”的意境,可理解为在王绩的《野望》中,虽未直接提及,但“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日暮时分,牛羊等牲畜归家的场景,与“日暮牛羊自入城”相呼应;而“树树皆秋色”则隐含了天寒地冻,农作物(如菽粟)仍留在田间的意象,与“天寒菽粟犹栖亩”相契合。)
释义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发孤单彷徨的感情;中间四句写秋野静谧的景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尾联抒发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同时反映了诗人惆怅、孤寂的心境。
赏析
《野望》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歌咏隐逸生活,抒发抑郁委屈的心情,能写出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在艺术表现上颇有特色,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开阔,情真意切,清新淡雅,言简意赅,耐人寻味,诗的格调清新,是典型的田园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毫无雕琢之痕。
创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仕,后又辞官归隐,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诗人从“东皋薄暮望”的地点着笔,骋目远望,写了黄昏的山野景色,他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一样上山采薇而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