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杖芒鞋取次行,下临官道见人情。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东坡

宋·苏轼

竹杖芒鞋取次行,下临官道见人情。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在诗词文书画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译文

手持竹杖,脚踏草鞋,随意而行,走下山路,来到官道,看到了人间真实的生活情景,山间红花烂漫,山涧碧水潺潺,时常见到松树和枥树,树干都有十围那么粗。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山林间行走时所见到的自然景色和人间生活,他手持竹杖,脚踏草鞋,显得非常随意自在,这种形象也反映了他不拘小节、洒脱不羁的性格,当他走下山路,来到官道时,看到了人间真实的生活情景,这使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现实,诗中还描绘了山间红花烂漫、山涧碧水潺潺的美景,以及松树和枥树的粗壮,这些都为诗歌增添了浓厚的自然气息。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和人间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苏轼在山林间行走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诗中“竹杖芒鞋取次行”一句,生动地刻画了苏轼的形象和性格,他手持竹杖,脚踏草鞋,显得非常随意自在,这种形象也反映了他不拘小节、洒脱不羁的性格。“下临官道见人情”一句,则揭示了苏轼对人间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他通过观察人间真实的生活情景,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现实。

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红花烂漫、碧水潺潺、松树和枥树的粗壮等,这些意象不仅为诗歌增添了浓厚的自然气息,还寓意着生命的顽强和坚韧,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生的思考,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贬谪期间创作的,在宋代,苏轼因政治原因多次被贬谪到偏远地区,在这段时期,他深入民间,了解了百姓的疾苦和生活的艰辛,他也更加亲近自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苏轼在贬谪期间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