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思
唐·白居易
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
寂寞余雨晴,萧条早寒至。
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
抚物怀人应独叹,作诗寄子谁当听。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因病而夜眠少梦,空闲时秋日思绪繁多。
雨后初晴,寂寞之感油然而生,早寒已悄然降临。
鸟儿栖息在红叶满枝的树上,月光照耀着长满青苔的地面。
抚摸着身边的物品,怀念着远方的友人,只能独自叹息;写下这首诗寄给远方的你,又有谁能倾听我的心声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日里的孤独与思念之情,首联写因病而夜眠不佳,秋日里思绪万千;颔联写雨后初晴,但早寒已至,增添了诗人的寂寞之感;颈联以鸟栖红叶、月照青苔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萧瑟与寂寞;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怀念与孤独之感,以及无人倾听自己心声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诗中“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境与状态,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而“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的描写,则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意境,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萧瑟与寂寞,尾联“抚物怀人应独叹,作诗寄子谁当听”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怀念与孤独之感,以及无人倾听自己心声的无奈,使全诗情感达到了高潮。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正身处异乡,远离亲友,加之身体欠佳,使得他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在秋日这个容易引发思绪的季节里,诗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晚年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变化,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敏感与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