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物诗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孤植山林中,高枝出石缝。
寒霜十二月,枝叶独不冻。
春风吹新绿,生意渐丰茸。
但令滋液到枯槁,勿遣光景生晦冥。
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阳。
森森满山谷,风来想韵长。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译文
独自生长在山林之中,高高的枝条从石缝中伸出。
在寒冷的十二月里,它的枝叶独自不被霜冻所侵。
春风吹拂,带来了新绿,它的生机逐渐茂盛。
但愿滋润的雨露能到达它枯槁的根部,不要让时光在它的身上留下阴暗的影子。
那山上的松树,一棵棵都向着阳光生长。
它们郁郁葱葱地长满了整个山谷,风吹来时,松涛声声,韵味悠长。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棵在艰难环境中依然顽强生长的树,表达了诗人对于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的赞美,诗中“但令滋液到枯槁,勿遣光景生晦冥”两句,更是强调了只要给予足够的滋养,即使是最枯槁的生命也能焕发生机,同时告诫人们不要让时光流逝而留下遗憾和阴暗。
赏析
这首诗以树为喻,生动地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诗人通过对树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诗中“孤植山林中,高枝出石缝”两句,描绘了树的生长环境之恶劣,但即便如此,它依然能够顽强生长,这不禁让人对生命的力量感到敬畏,而“但令滋液到枯槁,勿遣光景生晦冥”两句,则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能够焕发生机,不要让时光流逝而留下遗憾。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白居易个人的经历有关,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这首诗可能是他在面对困境时,通过描绘一棵在艰难环境中依然顽强生长的树,来表达自己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未来的希望,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