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怜太史牛马走,伎等卜祝均倡伶。上一句是什么?

生辉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自嘲

唐·杜甫

自怜太史牛马走,伎等卜祝均倡伶。

流落江湖十四载,一身欲老沧江滨。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我自怜自己如同太史公司马迁一样,只是个奔走劳碌的牛马之徒,技艺上与占卜、祭祀的人以及倡优伶人相等同,在江湖上漂泊流落了十四年,如今我已年迈,只想在这沧江之滨度过余生。

释义

自怜太史牛马走:自怜,自我怜惜;太史,指司马迁,他曾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而受宫刑;牛马走,意为奔走效劳的人,此处杜甫自比司马迁,表达了自己仕途不顺、奔波劳碌的境遇。

伎等卜祝均倡伶:伎,技艺;卜祝,指占卜和祭祀的人;倡伶,指歌舞或戏剧演员,这句表达了杜甫对自己技艺(此处可能指文学才能)不被重视,与占卜、祭祀的人和倡优伶人相提并论,感到深深的无奈和悲哀。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落江湖时的自我写照,充满了深沉的自怜和无奈,首句“自怜太史牛马走”以司马迁自比,既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也暗示了自己同样遭遇了仕途的挫折和不幸,次句“伎等卜祝均倡伶”则进一步揭示了杜甫对自己文学才能不被世人所重的悲哀和无奈,后两句“流落江湖十四载,一身欲老沧江滨”则是对自己漂泊生涯的总结,表达了杜甫对晚年生活的凄凉预期,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充分展现了杜甫晚年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痛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当时他因战乱和政治原因而四处漂泊,生活困顿,杜甫一生仕途不顺,晚年更是颠沛流离,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深刻反思和总结,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哀,以及对晚年生活的凄凉预期,这首诗也反映了唐朝末年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