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下一句是什么?

小星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庐山宿栖贤寺

唐·王昌龄

宝殿凉宵静,松门夏月明。

碧潭悬宝镜,珠殿影参差。

吹气松声近,飞泉涧道危。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后人辑有《王昌龄集》。

译文

宝殿在清凉的夜晚显得格外寂静,松树环绕的寺门在夏夜的月光下显得格外明亮,碧绿的深潭像悬挂的宝镜,倒映着珠玉装饰的宫殿,影子参差不齐,风吹动松树的声音似乎就在耳边,飞瀑流泉在陡峭的山涧中奔流,渐渐地,远处的寺庙里透出灯光,更加期待在月黑之夜欣赏湖面的波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游庐山、宿于栖贤寺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的幽静、自然景色的美丽以及诗人内心的期待与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庐山栖贤寺及其周边环境的夜景,首联“宝殿凉宵静,松门夏月明”即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颔联“碧潭悬宝镜,珠殿影参差”则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深潭比作宝镜,将寺庙比作珠殿,形象地描绘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颈联“吹气松声近,飞泉涧道危”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环境的生动与险峻,尾联“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期待与向往,同时也为全诗增添了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感。

创作背景

王昌龄在唐代以其边塞诗著称,但这首诗却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深厚情感,据推测,这首诗可能作于王昌龄游历庐山期间,庐山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以其秀丽的山水、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创作,王昌龄在游历庐山时,被栖贤寺及其周边的美景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夜景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他内心深处对宁静与和谐的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