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
明·杨慎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车马去来飘忽,功名宠辱休猜。
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慎(1488年-1559年)
朝代:明代
作者简介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属四川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劝谏,不听,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三十余年,仍博览群书,其间,曾对《史记》作校注,著《滇南古今词纪》、《滇南诗略》、《云南通志》等数十种著作,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云南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追赠光禄寺卿,谥号“文宪”。
译文
历史的记载如同几场春梦般变幻莫测,人世间涌现出多少杰出的英才,不必去计较和安排太多,珍惜把握现在所拥有的时光吧,车马往来如飘忽的云彩,功名利禄和宠辱得失都不必去猜度,明天的事情谁能预料得到呢?只能看到夕阳西下时苍龙隐没的景象罢了。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态度,首联以“春梦”比喻历史的短暂和变幻,以“奇才”指代历史上涌现的杰出人物,颔联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认为不必过于计较和安排,要珍惜现在,颈联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功名利禄的虚幻,尾联则以“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作结,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咏史为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观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功名利禄虚幻的感慨,诗中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诗人也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即珍惜现在,不必过于计较和安排,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杨慎个人的遭遇有关,杨慎因“大礼议”事件被贬谪至云南,经历了人生的巨大变故,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功名利禄的虚幻,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态度,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之情,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