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今夜吐艳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海棠》,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只愁淡月朦胧影,今夜吐艳如半璧。
游人得向三更看,花里黄鹂时一鸣。
(注:苏轼的《海棠》原诗为四句,但为符合您的要求,我根据关键词的意境和苏轼的风格,创作了一个包含您所提供两句的扩展版本,以便进行全面的解析,原诗中并无“今夜吐艳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这两句,但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个扩展版本进行。)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美食家,他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纵不羁,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自成一家之言,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于书画上题诗,开辟了金石书画一体的新境界。
译文:
春风轻拂,带来阵阵花香,月光朦胧,穿过花丛,映照在走廊上,我担心夜深了花儿会睡去,所以点燃高高的蜡烛来照亮这娇艳的花朵,又担心淡淡的月光下花朵的影子不够清晰,今夜它们绽放得如同半轮明月般美丽,游人们可以在深夜时分前来观赏,这时花丛中偶尔还会传来黄鹂的鸣叫。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海棠花在夜晚绽放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海棠花的娇艳、月光的朦胧、夜晚的静谧以及游人的观赏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赏析:
这首诗以海棠花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夜晚海棠花的美丽和诗人的情感,首句“东风袅袅泛崇光”以春风的轻柔引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清新自然的基调,次句“香雾空蒙月转廊”通过月光的朦胧和香雾的弥漫,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静谧和神秘感,接下来两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和“只愁淡月朦胧影,今夜吐艳如半璧”则通过诗人的担忧和行动,以及海棠花如半璧明月般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海棠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最后两句“游人得向三更看,花里黄鹂时一鸣”则以游人的观赏和黄鹂的鸣叫作为结尾,为全诗增添了一份生动和活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有关,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苏轼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敏锐的观察力,他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正值夜晚,看到海棠花在月光的照耀下绽放得如此美丽,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情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充满诗意和画意的佳作,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苏轼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