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怀古
宋·辛弃疾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见无肠公子,莫说伊与周,每叹当年龙卧处,看今日、萧疏旷野,雨狂烟暮,失路今为哙等伍,作诗犹似建安初。
巧宦何曾忝父师,拙愚却得保身名,许由喙饮河随饮,飞廉恶来犹得生。
作者及朝代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作者简介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译文
年岁渐老,情怀犹似少年时,虽漂泊天涯,仍不忘收复失地之心,空自惆怅,如今竟与那些无志之人同流合污,不要说伊尹与周公了,每每感叹当年诸葛亮隐居卧龙冈之处,看今日却是一片萧疏旷野,狂风暴雨,暮霭沉沉,如今我失路落魄,与樊哙、夏侯婴这类人同伍,但作诗仍似建安初年那般激昂。
那些巧于做官的人哪里配得上父师的教诲,而我虽笨拙愚钝却能保全名声,许由洗耳,河水随饮随流,飞廉、恶来这样的奸臣却仍能苟活于世。
释义
本诗表达了作者辛弃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首句“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表达了作者虽年岁已高,但收复失地的志向未减,接着通过对比昔日的英雄豪杰与今日的萧疏旷野,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失望和无奈,而“失路今为哙等伍,作诗犹似建安初”则直接点明了作者当前的困境与不屈的文学追求,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巧宦与拙愚的不同命运,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赏析
本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又有对现实的批判与无奈,作者通过对比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衰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作者也通过对比巧宦与拙愚的不同命运,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表达了对正直之士的同情与敬仰,在文学上,本诗继承了建安诗歌的激昂与慷慨,展现了作者不屈不挠的文学追求和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时期,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而北方金朝势力强大,对南宋构成了严重威胁,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事业,但多次上书朝廷却未被采纳,晚年时期,他深感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于是写下了这首怀古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与无奈,在这首诗中,作者既表达了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又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与无奈,同时也展现了自己不屈不挠的文学追求和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