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虽然关键词“遥想庆州千嶂里,暮云衰草雪漫漫”并未直接出现在此诗中,但“千嶂里”一句与关键词意境相近,且此诗为范仲淹描写边塞风光的代表作之一,故以此诗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范仲淹的诗文作品情感真挚,风格豪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释义
此词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概括出南北季节气候之异,塞下偏北,天气寒冷,刚到秋天,西北边塞的大雁就向衡阳飞去,无半点留恋之意,四面边声连同军中的号角声一起响起,崇山峻林中,云雾弥漫,残阳西沉,孤城紧闭,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端酒一杯怀家思亲,可是功业未成,归期无望,夜已很深,霜白如雪,连角声都悲切起来,将士们因久戍不归,忧心如焚,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赏析
这首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怀乡思亲的心情,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对峙时期,宋仁宗时,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云。